许执恒研究组等在抗寨卡病毒人源单克隆抗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许执恒研究组等在抗寨卡病毒人源单克隆抗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寨卡病毒是以埃及伊蚊等为媒介传播的黄热病毒,也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寨卡病毒感染导致新生儿小颅畸形症以及格林-巴利综合症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受到了国际上的密切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寨卡疫情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目前,临床上仍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和预防性疫苗正式上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许执恒研究员,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和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张复春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紧密合作,首次阐述抗寨卡病毒人源单克隆抗体的体内保护作用,其中单克隆抗体ZK2B10可高效地保护胎鼠免于寨卡病毒感染及小头症相关症状。
2016年初,正值寨卡病毒在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爆发时期,许执恒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秦成峰团队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在体内证实寨卡病毒感染是导致新生儿小颅畸形的元凶(Li et al., (2016). "Zika Virus Disrupts Neural Progenitor Development and Leads to Microcephaly in Mice." Cell Stem Cell 19(1): 120-126.)。随后,通过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和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合作,利用感染寨卡病毒的胎鼠小颅畸形动物模型及免疫缺陷成年鼠模型,首次阐述抗寨卡病毒单克隆抗体的体内保护作用与体外中和活性的正相关性,其中最为高效的人源单克隆抗体ZK2B10可在寨卡病毒感染前高效保护胎鼠免于寨卡病毒感染或在寨卡感染后有效清除病毒,防治胚胎死亡或流产,小头症及伴随的组织损伤(如神经元凋亡等)的发生。因此,具有高中和能力及体内保护作用的人源单克隆抗体ZK2B10,可作为有潜力的临床抗体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寨卡病毒感染。
这一研究成果于5月1日在线发表于Cell Reports杂志(DOI:10.1016/j.celrep.2018.04.005)。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博士生李翠、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高菲和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研究员庾蕾博士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创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脑科学研究”科技专项计划、广东省科技厅专项规划和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的大力支持。
图: 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ZK2B10对胎鼠寨卡病毒感染和小头症的保护作用 |
附件下载: